简介
腕表是一种机械,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它们的机械属性本色不变。毫无疑问钟表匠的手艺造出了很多迷人炫目的玩意;另外有些人,为了提升腕表实用性能的同时死扣成本而殚精竭虑,这样的同志同样让人肃然起敬。相比手工,机器设备量产成千上万的机芯同样需要相当的工艺能力。这种技巧让我心存敬意,对于从事传统钟表的我来说,对于相关细节,缺乏了解。作为一个精工表迷,下面来拆解一只7s26一探究竟。
7s26自动机芯是精工的入门级机芯。取代7002用在精工一些颇受欢迎的潜水表上,它采用双历显示,通过精工的专利魔术杠杆系统自动双向上链,但缺乏手动上链的功能,这也成为亚洲入门级自动机芯的一个特点。这次拆开倒腾的是SKX779,一款名为怪兽Monster的200米潜水表,在新西兰和澳洲有售。
The Case, Dial and Hands
表壳,盘面和指针
Skx779是只大表,不带把表径41.5mm,含表镜厚度接近12.5mm。潜水刻度圈造型非常夸张,周围有齿以及扇形凹槽,呈圆形拉丝,周围有护肩。然而有些人则吐槽这种设计,说是沙子和泥巴会塞到刻度圈和护肩中间的间隙导致外圈转动不灵活。哈哈,真是奇葩!正是这种奇葩特性吸引了我。护肩一直延伸到四点位的把头位置,这样的一只巨大的腕表,4点位把头体验更舒适,这也是过去的几十年精工的潜水款把头的惯用位置。
怪兽的字面小刻度有一个向上的卷曲,字面之视觉深度更深,而采用半球面镜面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效果,外圈边缘微微高出表镜,这是为了避免刮伤表镜。平面镜面在水下更容易出现镜面反射的情况,半球面镜面在这点上有优势,使得潜水员更容易的读取腕表。
三针看起来就是相似却又不同的火箭飞船的形状,当三针重叠的时候,你看是不是?他们都涂以跟夜光(精工专利超级夜光)相同的颜色,这夜光,十分明亮,不比别的表差!
每当我苦逼的看着那些个别的公司产的黑色字面配白色日期和日期框的时候,心里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而看着这款经典的怪兽,心里异常满足-黑色的字面,黑色的星期,黑色的日期,oh yeah!黑色的内置刻度圈,白色的字母数字这样的整体字面颜色搭配让人十分舒坦,大加称赞。
总之,三针之造型,字面之视觉深度效果,半球镜面的半隐半现射哥特式效果--深得我心。
表带和表链十分具有特性,链接粗壮,表面拉丝抛光,手感坚固,设计到位。表链重量惊人,以期跟粗重的表壳达成平衡,配合带保险的双按扣和潜水延长扣,整体给人极好的安全感,即使遭到破坏或者按扣被解,在各种情况下,手表也不会脱离你的手腕的。这款表带总体长度足够你戴在潜水服外面,毫不费劲。表节之间是靠表栓连接,一头带有套筒,拆卸的时候要注意别弄掉了,当然最好的是别常去搞他。连接表带和表壳之间的是我见过的最大号的表耳了。
对于一款实用表来说,大家迫切的希望它防水又耐操,精工水鬼在这方面有几大招式,且随我开盖一看。7s26机芯采用精工的diashock避震系统(早期的7s26是diashock,现款是长条卫生巾避震啊!),周围紧贴的是柔软的,黑色塑料固机圈,相比金属固机圈,塑料圈降低了整体重量,且不易折易断,而且便宜。这种经济而又实用的理念贯穿整个7s26机芯的设计,体现在许多方面。
Under the Dial
拆开字面:
大多表迷特别反感在机械表里面看到塑料部件,我提议,先不慌下结论,因为在某些地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完美的。一个地方是日历星期部分,这部分部件运转速度非常慢,或者是间断的偶尔才动一动,力矩特别小。所以对于这部分到底如何加油润滑历来争议不断。
润滑充分的话会加大机芯运行阻力甚至导致偷停,润滑不够的话最终会导致过度磨损。塑料部件则比较理想的解决这些问题,它重量轻而且有自润滑作用。不可否认精工最开始的目的是省钱,但是你要看到其中闪耀的智慧光芒好伐。
塑料件有日历拨轮,日历过轮和日历驱动轮。日历驱动轮有2个指状小突起,在驱动日历星期轮的时候如果使用了快拨功能,则能快速划过而降低损害。日历星期上的固定盖板是一款薄的光铁片,上有4颗螺丝固定,其中一颗是十字螺丝。这颗小的十字螺丝的出现就像是一个谜一样,个人猜测是这里如果用其他3颗一样的螺丝,底部没有空间,向上也没有空间,否则会顶住星期盘,而这颗小的十字螺丝足够细,头部很平,占地很微弱。快拨第一轮是铆在日历盖板的反面,拆掉卡簧拿下星期盘,接着拆掉固机圈,这个固机圈跟机芯贴的那么紧,快拨结构如此紧凑,跟见过的机芯相差太大,实属罕见;这种新奇的安排大大的将各部件跟机芯跟固机圈连体,增强了避震效果。 拿走日历盘可以看到离合轮和立轮怪异造型的轮齿,由于拨针系统很多部件在主甲板另外一面,这里视野不错,看的比较清楚。没有手动上链功能,也有没有相关齿轮,在相关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快拨立轮。当把杆拉开一档,它的方齿跟离合轮咬合,顺时针转动把杆,快拨第二轮(那两个白色塑料轮中普通轮齿的那个)滑向日历盘,并与之齿轮咬合,转动,日立盘随之跳动;逆时针转动把杆,快拨第二轮滑向快拨第三轮(另外一只带狼牙齿的那个白色塑料齿轮),咬合并驱动星期盘跳动。这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快拨装置,加上日历星期整个部分,大多是塑料部件,并不需要润滑。再拿开下面另外一片薄盖板就可以看到主甲板了。
The Automatic System
上链系统
我最喜欢的精工的一个地方就是魔术杆上链系统了。早期版本就包含三个部件:自动舵,魔术杆(Pawl lever),棘轮。现代版本多了一个轮,一共四个轮,使得保持性能的同时,更加坚固。因为没有手动上链,这使得7s26是最为简洁的自动上链机芯。图11,12摘自精工贵朵目录册,可以从中一窥魔术杆上链系统的原理。魔术杆跟棘轮的连接关系跟蒸汽火车连接杆跟车轮的关系类似(如图啪啪所示),魔术杆的两臂于是就这样那样的驱动了棘轮。当第一减速轮(有孔的那个)跟自动舵连接,转动后,魔术杆两臂交替推拉使得棘轮始终逆时针转动13。第一减速轮是由轮夹板的另外一面的卡簧固定的,要拆下轮夹板后才能卸下第一减速轮和魔术杆14。相比较而言,2892机芯自动舵转动155圈满链,7s26则是166圈满链。评价自动上链效率的另外一个制表是死角。死角的意思在某个角度自动舵来回晃动而无法有效上链。这套系统上链死角仅仅比2892大5度左右。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上链效率,这里我保守的认为7s26的上链效率比2892略低。eta的上链系统复杂得多,造价更贵,也没有听过精工的上链不足的消息。从精工旧版的上链系统看,魔术杆鸡爪和棘轮的磨轮并不明显,图15所示为棘轮下面的一些磨损情况。对于一只2年不到的表头来说,这样的磨损是明显了些。整体来说,这套自动上链系统简单实用,同时牺牲了部分寿命和效率。
The Power Train
拆掉夹板可以看到发条,轮系还有奇妙的拨针系。很少在主甲板的这一侧看到拨针系,当然这个要得益于改机芯没有手动上链功能。在字面侧原本放置离合杆,拉档,止秒的部位现在可以单独放置快拨相关部件。这样相关这些部件可以做得比原来的更粗壮结实。这些杆啊轮啊就可以做得更大尺寸,更耐操了,加工精度要求降低,制造也变得简便。拉档有三个档位,只有在拉档处于最里的位置时,才可以可以看到拉档尾部的凹槽,按压后就可以从机芯上拔出把杆了。7s26这种体位只会拔出把杆,非常好,离合杆尾巴比较长,有弹性功能,能自己归位,并不需要额外的弹簧。
止逆非常简单,图16,是一根常常的钢弹簧,光棍的很,根本就没有用螺丝固定。位于大钢轮下方,上有凸起插进轮夹板的孔,下有凸起插进主甲板,外侧有铜销顶住。这里条盒是一体设计,其实还是能拆开的。图18,19所示就是我的朋友本森拆的条盒。18可以看到干枯的油脂,考虑到条盒的密封性,他换了个全新的条盒,把坏的那个拆掉了。在他拆掉发条并清洗过后,我们可以看到条盒的内壁并没有精工处理 图19.毫无疑问,这会影响条盒的动力输出。
7s26的動力傳動架構是最簡單的配置, 直接/置中秒輪佈局.
在如此低成本來說是非常不錯, 而且第三和擒縱輪(第四)都用上了Diafix避震.
寶石承軸數目得到了21個, 已經是相對足夠, 尤其有兩個是在自動上弦, 用在了中間輪(或是叫 棘輪?)
動力傳動輪系是比較粗糙, 而且好像使用了鎳製.
是筆者第一次看到鎳製的. 傳統來說, 是由於便宜的黃銅, 因為黃銅相對鋼來說比較強, 容易加工兼且比更耐磨 而且便宜.
而鎳除了有著同樣的性質外, 還要比黃銅更強一點, 但是更難加工.
筆者理解下, 這個選擇和成本沒有大關係, 只能假設是為了需要更結實的輪系而考慮.
所有輪系, 取了擒縱輪外都沒拋光, 但是結構全部都正確無誤.
中心輪其實是一塊實心金屬碟, 沒有鏤空支架或是鑽孔(有的有這樣的加工, 例如別的齒輪).
雖然不是最理想, 但是第二輪是四個輪係中最慢的, 使得其沒那麼重要.
但是, 第三輪的承軸完全被潤滑油浸泡了, 讓人感到憂慮.
那些多餘的油已經污染了置中輪(第三輪?), 而且可能隨著時間增進, 下會導致嚴重的磨損, 產生金屬微塵更易磨損內部零件.
看來 , 精工的一個上油機器人可能在為這個承續上油時睡著了.
The Escapement擒纵机构
擒縱輪的齒, 雖然有適當的打磨, 但是缺乏一個斜角, 留下一個很大的面積來承受馬叉的寶石叉運動.
這個會帶來更多的摩擦, 增加動力消耗.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 這樣能增加馬叉的寶石壽命.
一個寬闊的面積, 能夠降低多年後, 擒縱輪的齒會磨進去馬叉寶石的可能性.
精工的擒縱輪有一個非常大的齒鎖定深度(馬叉寶石和擒縱輪的齒運動)
筆者認為, 在所有可能性中, 這個應是生產過程中有著相對低精密度的問題, 後果就是較低的擺幅...
馬叉甲板 有著很好的形狀, 而且很好的固定了馬叉.
有趣的是, 馬叉上層是取了有著鏤空結構外, 完全沒打磨; 但是, 低層是很好的打磨了
而瑞士的加工方法剛好相反, 就是上層有打磨, 下層沒有.
筆者說, 只能老實的說, 他們沒有嘗試隱瞞什麼東西.
而且只能猜測這個半鏤空馬叉是嘗試減輕重量, 在這種關鍵核心零件是非常有用的 .
擺輪有兩根支架, 使用不明合金. 筆者猜測應該是某種鎳合金, 遊絲應該是用上了某種鎳鋼合金 (elinvar - 一種低重量 高彈性 和 低溫差+磁性反應的合金 譯者加插: 一種在1933年研發的合金 大約成分為: 45%鈷 20%鎳 20%鉻 5%鐵 和少量鈦 + 鈹
擺輪和遊絲相對不是關鍵, 尤其擺輪不像遊絲那麼需要由溫度穩定的金屬製成.
但是, 若果沒有一種 enlivar 合金遊絲, 將會是不可能日常使用.
遊絲是平整的, 用一種和傳統手法不同的方法 連著內樁, 很好的避免了傳統的問題
遊絲的內環通常是高彈性, 尤其 越接近內樁. 加上遊絲必須被屈曲來鏈接內樁.
精工的這個設計很好的避免了這兩個問題, 而沒有干擾遊絲的結構.
因為, 遊絲內樁固定在一個凹槽, 外樁用著類同的方式固定在遊絲上.
雖然這個設計有很好的功能, 但是取捨了將來對遊絲整體長短的修改, 構成了一個一次性的方案
.
微調用上了一個比較笨重的 (而非簡單的微調外樁釘) 用來保護遊絲免得在震盪下移位.
就像這個機芯其他的所有零件, 是粗糙的製作, 但是有著良好的設計和性能.
一個手錶是通過滴答的接拍來運行, 在一個靜止的位置, 接拍的節奏是平衡的, 那麼它就在"接拍"(不知道怎麼譯). 調節方式就是通過轉動外樁支架, 或者改變外樁位置.
一個簡單的接拍調節, 擺輪橋有一個好動的外樁支架, 筆者覺得有點過大.
筆者認為是過分的, 會增加不平衡的重量, 導致有可能在運輸或被摔了後, 擺頻產生嚴重的偏差.
如果擺頻接拍嚴重偏移, 會造成"擊擺", 兼且降低衝擊後自行運作的可能性, 並且增加了位差.
Conclusion总结
筆者認為這個機芯有很多正面的值得提及, 但是最重要的是, 這個是一個誠實得過份, 簡直像是出了問題的.
用著經濟的設計和生產方式, 在最低成本下, 製作出最大效率和最結實的.
沒有假扮有著任何裝飾, 或是 "細緻性".
實際上, 用著一種在傳統以外的自由而製作出來的一個機械方案
否則, 就不會有像是塑膠日曆輪系, 或是塑膠固機環 這些.
這是一顆發至內心的低成本, 低維修需求, 持久的, 性能良好的自動機芯
它絕不好看, 更沒有魅力
它在所有可能性來說, 在生產過程絕無人手接觸.
但是, 這個機芯的理念和生產, 是一個顯著的成就.
如果沒有精工的 7s26或同類美沃達(西鐵城), 雙獅 和 swatch 的機芯, 很多人將無法享受擁有機械錶的樂趣.
這個 7s26機芯是可靠和結實的, 再加上整體大機殼和錶帶的質量, 再加上引人注目的外觀, 這個skx 779 是很有價值.
筆者會絕不猶疑的, 把這個全天候通用(好吧, 除了禮服)又無需額外照顧的手錶推介給需要的人.
筆者說 若這個手錶在往後二十年也不需要洗油, 他不會感到震驚(可能是十五尤其現在他用了moebius 潤滑, 而不是精工潤滑)
兼且, 他將來絕對會閱讀更多7s26機芯的精工潛水錶.
這skx 779是很合適的代表了, 精工著名的潛水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