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宣统帝逊位后,没有选择迁居海外?

为什么宣统帝逊位后,没有选择迁居海外?

从全球历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君主制度的崩溃。在19世纪时,君主制几乎是全球最常见的政体。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君主制国家的崩溃蔚然成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相继消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像大南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君主制国家也纷纷陷入解体。

通常,君主失去政权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流亡海外,像越南的保大皇帝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另一种则是君主死于非命,像俄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便是这样。相比之下,中国的宣统帝在退位后几乎一直生活在中国境内。那么,为什么他在退位之后并未选择流亡海外呢?

1. 清朝逊位与北洋民国的复杂关系

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宣布逊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然而,清朝的灭亡有其独特之处,和以往其他朝代的灭亡方式并不相同。事实上,在宣统帝宣布逊位之前,中华民国已经在南方建立起来。当宣统帝退位后,北方的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也宣布将原清廷统治下的北方地区更名为中华民国。虽然名义上南北双方都叫中华民国,但其政治背景却截然不同。而且,在一开始,中华民国甚至有两个临时大总统。经过双方的协商,最终袁世凯成为了唯一的大总统,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总统地位。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袁世凯的上任标志着北洋民国的正式成立。

尽管清朝已经垮台,但根据民国与清廷之间的协议,民国仍需每年向宣统帝支付一笔不菲的生活费用。此外,宣统帝的皇帝尊号仍然被保留。更为宽容的是,北洋民国允许宣统帝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过着“关门皇帝”的生活。因此,历史上有一个术语叫做“逊清朝廷”,用来形容这一特殊的政治局面。

逊清朝廷与北洋民国的关系较为微妙。所谓的“微妙”,就是指当时有不少清朝遗老遗少暗中支持恢复清朝的活动。北洋民国的领导人对这些行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如果是言辞上的主张,北洋政府通常不会干涉。但一旦这些复辟行动付诸实践,北洋政府便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压。张勋复辟便是这种情况的经典例子。张勋在民国六年(1917年)试图扶持宣统帝复辟,然而这一行为很快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强烈反对。

2. 宣统帝的个人选择

当宣统帝宣布退位时,年仅六岁。尽管他名义上是清朝的皇帝,但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其实对政权的运作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掌控。到了张勋复辟时,宣统帝已约12岁,虽然这个年龄让他能体会到皇帝的待遇,但也仅仅是表面上的权力,真正的影响力依旧有限。在那个年纪,他无法做出任何关于未来命运的重大决策。

展开全文

在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将宣统帝从紫禁城赶出,并要求他放弃皇帝的尊号。然而,宣统帝并没有就此沉寂,在一些清朝遗老遗少的支持下,他在天津重新宣称自己为帝。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宣统帝及其支持者被称为“后逊清小朝廷”。

此时的宣统帝已经成年,渴望权力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且在日本势力的帮助下,他的复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时局下,溥仪认为,如果能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自己或许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而这无疑是他最理想的选择。

在民国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为伪满洲国的成立进行铺垫。溥仪最终从“后逊清朝廷”的宣统帝变成了伪满洲国的康德帝,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