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三石而立orz,(https://xueqiu.com/1438190065/332315826)
$招商银行(SH600036)$ 也是一家神奇的公司,2022年之前常年估值领先同行,人称银行业“零售之王”,今天聚焦几个点展开聊聊。
1、还是不是“零售之王”?
因为毕业就来了深圳,和对其他股票不同,对招行的认知是从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开始的。那个时候对招行的服务感受深切,尤其升级之后,感受得到大金融机构的温度。
后来才慢慢了解其“零售之王”的身份:20年前就能敏锐发掘并聚焦“个人金融”业务,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因为ToB市场不同,它是完全市场化的,对于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从最开始的“一卡通”到“财富账户”,从“金葵花”到第一家“私人银行”,招行价值的“锚”在于个人财富管理市场,这一点一直没变。
但现在各大行都意识过来了,零售业务比对公业务之“卷”只多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招行表现如何?
以下是2024年年报里的一些数据:
零售客户数:2.1亿户(2024年),金葵花及以上客户523.57万户,私行客户16.91万户(均保持双位数增长)。
AUM(管理资产):1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私行AUM占比超80%;
零售收入占比:58.3%,贡献超50%的税前利润;非息收入占比37.4%(财富管理、信用卡为主);
科技投入:133.5亿元(占营收4.37%),AI客服替代5000人力,掌上生活月活超4000万。
在业绩亮眼的同时,风险控制得也还行:零售不良率0.96%,同比上升0.07pct;信用卡不良率1.75%(持平)。
可以说,零售龙头地位仍然稳固,高盈利、低风险特征明显。短期守擂成功,长期就要看招行的“财富管理+科技赋能”模式能不能跑赢国有大行“普惠金融+场景生态”的模式。
2、管理能力几何?
选银行股,就一定要拆报表。这块拆的人太多了,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方法论;我的“12345”更倾向于讲一些大逻辑以及感性认知,财务呈现只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所以这一块我请DS做了个简单的表格,如下:
怎么说呢,各项指标都还是写着“优秀”:
营收和利润和大行有差距,但盈利能力(ROE 16.8%)高于国有大行(平均12-14%);
不良率0.92%,选的几家银行里最低了;
零售占比仍然一只独秀;
六大行平均净息差1.65%(同比下降0.15pct),招商银行为1.88%(同比下降0.12pct)
……
一以贯之的优秀。
3、估值算不算高(相对银行业整体)?
2018年,招行的平均PE大概是9X左右,彼时零售转型初见成效;
2019年,平均PE大概是11.5x,受益于金融开放加速,财富管理业务爆发(AUM增长25%);
2020~2021年,虽有因素扰动,但由于数字化服务提升客户粘性,仍然保持着10X以上的估值;
这样的高估值,本质上还是其作为“零售之王”,构建AUM超13万亿的护城河,拥有高价值、高粘性客群带来的,业绩上呈现出有质量的成长性。
直到2022~2023年,房地产风险暴露带来的对零售资产质量的担忧,以及净息差的进一步收窄,估值降到7~8X左右。
到目前来看,相较国有大行,估值已经高得不明显了,甚至还低于某些城商行。
4、房地产业务影响几何?
此前有种说法是房地产业务风险是招行2022年-2023年下跌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
24年年报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863.65亿元,占比4.3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风险敞口进一步降低;
房地产业不良率4.8%(较上年末下降0.21pct),应该说风险释放接近尾声,且拨备是比较充分的。
5、向高分红转变?
2024年年初买招行,完全是因为3月27日的那场业绩说明会,董事长表示,招行要打造价值银行,为股东进行较高的现金红利的派发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提到,“我们提升分红派息率,既然提高了就没打算再下来,但是不是每年要再提高1~2个百分点,需要平衡现金分红和中长期的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
缪董表示,希望将来不做股本融资,但同时能保持比较强的资本内生增长的能力,又保持合理、较高的分红率,统筹好三者的关系。
这个原因,正是去年以来买招行、买神华的重要逻辑——投那些“少做资本开支、努力提高分红”的公司。
希望招行永远神奇下去。
还是那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雪球星计划#